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台北城中古早味踏查行: 台北新公園、明星咖啡

圖、文/曾炫淳
電影景點指南:

新公園:《風兒踢踏踩》(1981)、《俏如彩蝶飛飛飛》(1982)、《小畢的故事》(1983)、《孽子》(1986)
明星照相館:《孽子》
明星咖啡廳:《俏如彩蝶飛飛飛》、《小畢的故事》


總統府附近的台北新公園,1990年代晚期改名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在台灣歷史流變與政治勢力角力、移轉的更迭下,這座「新」公園漂浮老台北記憶逐漸褪散,也讓新一代台北人忘卻新公園曾如「台北101」同樣標示著台北先進現代化的大都會象徵。更名的新公園像一名新生兒,卻又實為百歲老公園,對比、浮現出此地多元與包容的歷史意義。

《小畢的故事》推薦短評。

《小畢的故事》Growing Up


片長:95分
級別:普遍級
出品:中影/1983
發行:台聖
發音:中
字幕:中



一九八三年陳坤厚導演,侯孝賢編劇的《小畢的故事》擊退王童的《看海的日子》與虞戡平的《搭錯車》等影片,一舉拿下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與「最佳改編劇本」大獎。影片描述小畢隨單親母親嫁給外省籍的公務員父親,從不懂人事到青春叛逆,最後長大成人進入軍校就讀的故事。逗趣的生活寫實片段,讓片中前半顯得幽默溫馨,母親的辛勞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但在編劇的巧手下,觀眾不致覺得太沈重。

本片當年大膽啟用的非職業演員鈕承澤因此一炮而紅,如今已成為台灣的知名導演。對國內年輕的觀眾而言,看到鈕承澤國中的模樣應該會覺得很新鮮。而小畢苦澀的成長經驗,以及台灣六、七○年代清苦的生活,應該也會讓他們更懂得珍惜當下的幸福。(文 / 曾炫淳)


同場加映:《街頭巷尾》、《寂寞的17歲》、《小城故事》
 
 
原文刊載於《親子天下》第十期
並轉載於【放映週報】第246期: 看好片,過新年──週報私房親子片單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侯孝賢的音樂輕喜劇:《就是溜溜的她》與《風兒踢踏踩》



【電影觀點】國片喜劇鬧過年:侯孝賢《就是溜溜的她》與《風兒踢踏踩》


文 / 曾炫淳
  
幸慧父:阿慧啊?阿慧喔? 人去哪裡了?阿慧啊?
 羅仔:老伯,坐車很辛苦喔!我叫羅介文,羅仔,你好。
幸慧父:奴才哦!ㄟ,你知道我女兒阿慧去哪嗎?我女兒阿慧 去哪裡啦?
羅仔:喔!去醫院,陪她朋友去醫院。
幸慧父:去醫院?
羅仔:去醫院換那個眼…眼角膜。
幸慧父:演女人?
 羅仔:(比手畫腳演瞎子和指眼睛)她朋友眼角…
    瞎子啊(音:沙子)眼角膜有問題。去換眼角膜,看清楚那種。
幸慧父:你眼睛是怎麼了?
(斜體字為台語發音)
                           取自《風兒踢踏踩》

時過境遷,當老老少少影迷們談到台灣電影史上的喜劇電影時,不免會想到導演朱延平與諧星許不了,這個經典組合自《小丑》(1980)起合作開拍的喜劇電影類型,從功夫武俠及文藝愛情片中殺出重圍、異軍突起,開啟了台灣喜劇片的新紀元。同時即將崛起于學生電影的導演林清介正拍攝《一個問題學生》(1980),也逐漸轉向拍攝校園青春喜劇,並且成為1980年代喜劇片的代表性人物。喜劇成本低、較通俗親民,似為新銳導演初出茅廬,大展身手的最佳片型。

此時,另一支奮起江湖的創作者,便是從台灣資深導演李行、賴成英的攝製團隊中茁壯脫穎的侯孝賢以及陳坤厚。二人分飾編劇與攝影,輪流擔綱導演,以《就是溜溜的她》、《我踏浪而來》、《天涼好個秋》、《蹦蹦一串心》、《風兒踢踏踩》、《俏如彩蝶飛飛飛》、《在那河畔青草青》幾部文藝愛情片不只票房長紅、據說投資者常捧著鈔票找他們首肯拍片外,電影更開創1980年代國片新格局,標誌了愛情文藝片的轉型和改寫。尤其,侯孝賢導演之音樂輕喜劇《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當稱當時瓊瑤電影中的異數,三廳電影中的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