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摩「拳」擦掌的台灣電影:《近在咫尺》導演程孝澤專訪

      
 

報導 / 曾炫淳

《近在咫尺》為導演程孝澤第二部劇情長片,源自10多年前未能達成的創作概念,雛型終在片中構築起「雙生雙旦」交叉並行的雙敘事主線,以陽剛熱血的拳擊運動作為貫穿影片的象徵,繁複辯證與鋪陳綿長柔密的愛情故事中並非遙不可及的最遙遠距離。一段是「不記得對方且分隔異地但仍能心心相印」(明道、苑新雨飾),另一段則「看似近在咫尺卻因誤解而遠在天邊」(彭于晏、郭采潔飾),在通俗流行的偶像劇式愛情主題植入迥然的影像深度與層次。

程孝澤影像作品多自編自導,說故事的方式自成一格,劇本曾多次獲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助,影像代表作品,如短片〈數字拼圖〉(2005)、《網路情書》(2006),其首部劇情長片《渺渺》(2008)更入圍柏林影展「新世代單元」,其它還曾任鈕承澤《情非得以之生存之道》副導及在《陽陽》等片中客串演出。由於身歷新聞學專業的訓練,新聞事件屢次成為劇本撰寫的元素,程孝澤亦表示,常常看發展急轉直下的政治社會新聞「習以為常」,因為他認為每件事情背後都隱藏著陰謀。用於觀影及編劇,懸疑推理性和故事的大逆轉成為作品內重要的印記,也成為影像貼近於寫實合理、讓觀眾們享受《近在咫尺》的潛在創作緣起。

對於創作者個人,《近在咫尺》或許只是創作路途上向前一個邁步。然而,在台灣電影脈絡上,可能還標示著「一部商業娛樂片」之外的更多元意義。又或許跟好萊塢完善的電影工業與市場相比,以2000多萬預算拍製的《近在咫尺》還只是商業小品電影。然而,2010年6月29日兩岸簽署ECFA後,中國全面開放進口台灣電影,台灣電影界紛紛在打量ECFA對台灣電影的利多之際,作為後ECFA時代首次在兩岸三地同步上映的台灣電影,《近在咫尺》能成為觀察市場水溫的看板性作品。不過,本片的製作與發想並非完全在思考ECFA後產下的商品,而是往常台灣電影藉兩岸三地合資拍製之姿,突破國族界線以開拓更廣大市場的傳統聰慧辦法的末浪。

香港電影界老早就看準中國電影市場的商機而有更多緊密的合作,2007年北京吉安永嘉影視公司投入上億預算與香港導演聯手合作拍攝計畫,其中一部電影《渺渺》,卻因緣際會輾轉由香港澤東電影公司尋求台灣導演協助編導。也就是《渺渺》開始,程孝澤接受這個北京吉安永嘉與香港澤東電影公司的合作投資案,成為眾多導演中鮮少接觸專業製片制度與其拍片模式下進行創作的導演,並且在年輕一輩新銳導演中提前見識跨國合資的商業運作模式。

電影工業中製片制為完善的片廠制度之一環,製片並在電影製作和市場商業機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新作《近在咫尺》則又是兩岸三地合資中另一個複雜的製片制電影拍攝案例,成為足以觀察後ECFA時代台灣工業形成的風向球,乃至電影市場競逐的前哨戰。本期頭條專訪導演程孝澤,暢談如何在充滿商業考量中兼顧個人創作理念和還給觀眾一部節奏緊湊流暢的好看電影。回歸於新作《近在咫尺》內容,他也分享影片如何從編劇、選角、組成團隊逐漸成就完整的風貌過程,並自我分析個人系列創作的美學印記及創作內涵。


本文刊登於【放映週報】269期 - 放映頭條。(專訪Q&A全文請點擊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