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孜孜不倦的電影史家:金馬獎特別貢獻獎得主黃仁專訪

報導 / 林文淇、曾炫淳

1980年代初台灣電影產業面臨20年來最嚴重的考驗,一方面外片進口配額數持續開放增加,另一方面,以瓊瑤愛情文藝片為主的國片類型影片市場觀眾幾乎盡失。由陸小芬、陸一蟬主演,主打黑社會暴力劇情結合情色的「社會寫實片」,也只小嚐甜頭二、三年便銷聲匿跡。台灣新電影逆勢操作,由楊德昌與侯孝賢領軍,在國際影展大放異彩,1990年代蔡明亮與李安加入,台灣電影成為全球重要的國家電影。然而在此同時,台灣電影產業持續瓦解。行政院新聞局1988年推出輔導金以政府的力量設法挽回頹勢,初期試辦成效良好(輔導重要影片之一是叫好又叫座的《魯冰花》),1992年加碼,但是杯水車薪,效果終究不彰。2001年台灣加入WTO,廢除電影法中關於國片面對外片的保護條文,國內電影製片產業終告崩盤,直至2009年《海角七號》的奇蹟。

重溫這段大家耳熟能詳的悲情台灣電影史,我們會發現台灣電影產業與政府的作為裡,極度忽略重要的教育與研發面向。台灣的大學裡至今仍無一個專門「電影研究」科系或研究所,有的主要是藝術大學的電影製作訓練為主的科系,而直接相關的中文系絕大多數將電影研究排除在外。即便是國科會的藝術學門分類中也找不到「電影研究」這個項目(最接近的子學門是「機械與電子影/音像」)。

在學術資源貧瘠的電影研究環境下,本身並非隸屬任何學院的黃仁先生,自1968年至今竟然已經撰寫與編著將近30本電影相關的專書。其中多數皆為重要的台灣電影(史)著作,包括台語片研究方面的《悲情台語片》(1994)、《優秀台語片評論精選集》(2006)、《開拓台語片的女性先驅》(2007);台灣電影史方面的《電影與政治宣傳》(1994)、《台灣影評六十年——台灣影評史話》(2004)、《台灣電影百年史話》(2004)、《日本電影在台灣》(2008);重要電影人的專書方面的《行者影跡:李行.電影.五十年》(1999)、《電影阿郎!:白景瑞》(2001)、《白克導演紀念文集暨遺作選輯》(2003)、《辛奇的傳奇》(2005)等。2008年第45屆金馬獎頒發『特別貢獻獎』給黃仁先生,表彰這位電影史家對於台灣電影研究的貢獻,實至名歸。台灣電影如果缺少這些他多年來的努力耕耘,台灣電影研究只怕就是一片荒漠。

出生於1924年,今年85歲的他,在今年五月、六兩個月還分別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國片電影史話:跨世紀華語電影創意的先行者》,秀威資訊科技出版《中外電影永遠的巨星》兩本專著。兩本書涵蓋兩岸三地華語電影界與重要的製片、導演、攝影師等二十七位影人以及七位世界級大師與其作品的評述。黃仁驚人的電影研究能量,「台灣奇蹟」只怕都不足以形容。台灣何其有幸能有這樣一位國寶級的電影研究者,從影劇版記者時期至今退而不休,半世紀孜孜不倦為台灣電影作史與評論。

《放映週報》本期頭條十分榮幸能為讀者刊出月前對家黃仁先生的專訪。當時這位治學嚴謹、著書勤奮的電影史家正忙著為兩本最新專著仔細校稿,特別抽空於國家電影資料館接受本週報的訪問,分享他長年投入電影研究的心得。在此,向黃仁先生再次致謝,也感謝國家電影資料館現場設備支援與協助。

本文刊登於【放映週報】263期 - 放映頭條。(專訪Q&A全文請點擊連結)